“舟山海底能源输送装备体量大,为机器人海底运维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”7月5日,在浙江大学海洋电子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的工作室里,国家级青年人才,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陈正向记者演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。
2015年,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启用,陈正作为浙大第一批“迁居东海”的教职人员,来到了离海更近的舟山。从讲师到教授,8年时间里,陈正在舟山一路成长。在舟山市委人才办帮助和支持下,2019年,陈正入选浙江省级人才工程,2022年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,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、“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”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子课题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一系列科研项目。
“摘箬山岛、东海实验室等海洋科创平台及智慧海洋产业的巨大需求,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能落地。”陈正告诉记者,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海洋机器人与机电控制领域,舟山良好的海岛海域条件,为他的应用性场景研究成果落地提供了便利。比如将一些先进控制技术应用于港口门式起重机防摇与定位,该项目已在洋山港完成现场调试与试运行,将有效提升港口自动化水平。
随后,陈正又将目光“锁定”了水下机械臂临场感遥操作控制研究领域。以往的试验多在水池里完成,如今实现了从“小水池”模拟环境到“汪洋大海”实际应用环境的转换,也为他和团队进一步提升机器人海底运维的精细化、智能化程度创造了更好条件。
陈正介绍,舟山作为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”的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,海底能源输送装备建设迅猛、体量巨大。但现有的海底能源输送装备运维大多通过潜水员完成,存在作业条件苛刻、作业效率低,位点和项目多,综合成本高等问题。
“随着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,以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开展检测与作业任务,是实现高效率、低成本海底能源输送装备智能运维的新途径。”陈正说,“我认为舟山很有希望成为国内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示范区。”